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AN28 冰原之心。寇特妮杭特



2008/寇特妮杭特/97 mins/Color/Dolby 5.1
(2010.10.18正式發行)


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七項提名 榮獲最佳女主角獎
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美國獨立電影高壇獎最佳影片、女主角榮獲突破演員獎

昆汀塔倫提諾盛讚──今年最令人興奮的驚悚電影!

絕望沒有邊界,那愛呢?
為了生存鋌而走險,但真能換來寧靜嗎?





關於電影
美國與加拿大邊境終年覆雪的印第安保留區,蕾決定買下夢想的新屋,嗜賭成性的丈夫卻帶著所有的積蓄出走。為了讓兩個小孩過好的生活,蕾只能鋌而走險,與另一位摩霍克(Mohawk)裔的單親媽媽非法運送偷渡勞工。一望無際的冰原,冷酷嚴峻的現實,兩位母親為了各自的孩子,相互扶持地勉力前進,而命運之神終將引領她們前往何方?簡單卻極具張力、深度十足的劇本,在兩位女主角動人真情的演出下,本片榮獲美國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



關於導演
寇特妮杭特(Courtney Hunt),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由母親單獨撫養長大,從小被母親教育女人要獨立自強。大學念的是法律並鑽研刑法,後來發現自己對法律工作並無興趣,即在大學畢業後,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電影MFA學位,但擁有著法律的背景和知識,讓她灌注更多不同對人性的視角探討於電影中。《冰原之心》為寇特妮杭特自編自導的第一部長片,從女性視角描述了紐約州北部的經濟衰退現象,以及社會低層的生活狀態,反映其最自然的面貌。


“我很喜歡那些不會立即讓人產生同理心且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物,我也喜歡在電影放映的私密時刻分享他們的生活,這讓我有一種慢慢理解這些邊緣人的心情且不自覺的開始愛上他們,就像沃爾特塞勒斯的《中央車站》、馬丁史科西斯的《再見愛麗絲》和費里尼的《卡比莉亞之夜》… ”—寇特妮杭特



[+/-] Read More...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城市愛情故事》--集錦中的大師/ 文: 蘇七七


集錦式的電影比較有趣,能看到一大堆大師們同台PK。比如用盧米埃的攝像機拍的40個短片,比如《十分鐘年華老去》,比如《巴黎我愛你》,比如《愛神》,再比如坎城60年的60個五分鐘。但是這樣的短片裏,大師一般都處在他們的代表作的水準之下,類似於“應制詩”的文體,的確也不太可能出現最真切最深沉的傑作。

但拍於1953年的《城市愛情故事》不僅具備文獻學上的意義。回頭看這部半個世紀前的黑白電影,一開始的初衷也許只是想看看不被列入大師作品集的短片,讓閱片體系更完備,但卻發現這部集錦之作有著共同的尖銳、熱情與道德感,它們組成的整體,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時代氣息,以及其中藝術重心的轉移與變化。

一方面是新現實主義的深重痕跡依然烙在義大利電影中,這些片子大都拍底層,拍女性,幾乎一點兒也沒有溫潤纖雅的小布爾喬亞氣息,而帶著社會批判的冷眼與同情。第一個短片就拍的是街頭妓女,那些看上去樸素疲勞的女人,沒有任何帶性意味的描寫,只是將她們與黑沉沉的夜色組成,帶出一種《神女》式的悲憤。只是這種悲憤不是中國苦情戲的煽情,而是更純粹的對社會的嚴厲質問。

安東尼奧尼關於自殺的短片像是一部紀錄片。他讓那些自殺過的人回顧自殺的過程,其中鏡頭與調度,已經和幾年後的《情事》如出一轍。一個女人不願與情人分手,要情人當面與她決裂。他一開始讓妻子拿來一張紙條,後來終於來了。先是一個三人同在畫面的中景,然後鏡頭右移,那一對夫婦出畫,跟拍他們沿著一條路向遠處走去,接著這個被拋棄的女人走入畫面,看著他們走遠,鏡頭對著她,她向另一條路走去。——這種調度和《情事》的開頭完全是一種筆法,雖然較為簡單,但同樣是流利自然而有意味的。安東尼奧尼有一種不怕“慢”的良好心理素質,好像在說,慢慢來,結果總會呈現出來。另一個女人因為不負責任的男友想跳河自殺——鏡頭是追敍——她到了同一條河邊:“就在這裏。”一連幾個空鏡頭,水面泛著暗光,在暗啞無語中有一種東西壓到人的心頭。這也是後來的安東尼奧尼最擅長的。

雖然題材與立場都還是如此的新現實主義,但變革之風向也同樣鮮明。安東尼奧尼的短片的片頭,畫面構圖,光調反差,已經是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費里尼名為《婚姻介紹所》的短片更跳脫,短片開頭男主角在一個廢墟般的建築裏尋找一個婚介所的場景,有如夢境,那些門內窗下各行其是的人,那群給他指路又忽然不見的孩子們,都難以用現實的邏輯來解釋了,雖然依然有貧富問題存在於短片中,但導演的主觀感受與奇思異想支配了全部的節奏。

那是1953年,費里尼剛剛拍完《大路》,安東尼奧尼再過幾年才拍出《情事》,新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承前啟後是混融在一起的,它們顯得有根基,有元氣,有想法,有在半個世紀之後,依然讓人贊歎的東西。

(原文撰寫於2008-09-16,2010-09-09修改)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498895/
原子映象感謝蘇七七本人同意授權轉錄和修改部分影片譯名

[+/-] Read More...

AP024 城市愛情故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里西、里扎尼、拉圖亞達、薩瓦提尼、馬塞里


1953/安東尼奧尼、費里尼、里西、里扎尼、拉圖亞達、薩瓦提尼、馬塞里/104 mins/ BW
(2010.10.18正式發行)



單車失竊記編劇 薩瓦提尼心目中最貼近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理想面貌的影片




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七位導演齊聚一堂,用義大利新寫實鏡頭紀錄市井小民們愛的故事,完成一部探索人性真相的多段式紀實電影



關於影片
由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推動者賽薩‧薩瓦提尼(Cesare ZAVATTINI)所領軍的《城市愛情故事》,以1950年代義大利盛行的「多段式電影」(Anthology film)形式來呈現城市裡「愛」的多重面向。「多段式電影」是將圍繞同一題旨所拍攝的短片集結起來,除了切入點多元外,更可同時欣賞多位導演對同一母題的見解和詮釋,可視為大師的集錦。法國影評家巴贊(André BAZIN)特於1957年3月號的《電影筆記》中專文介紹《城市愛情故事》,對於《自殺未遂》和《婚姻介紹所》兩短片讚譽有佳,並對《凱特琳的故事》提出反思,強調電影創作觸及真實事件時必須把持的那條道德界線。


關於導演
1950年代初期,義大利境內新寫實主義意識正值高漲,賽薩‧薩瓦提尼早已完成了《單車失竊記》(BICYCLE THIEVES)的劇本,卡羅‧里扎尼則是《慾海奇花》(BITTER RICE)的編劇,弗朗西斯科‧馬塞里曾經擔任維斯康堤的助手,狄諾‧里西受到亞伯托‧拉圖亞達的鼓舞,放棄心理醫生的職位開始拍片,拉圖亞達和佛德里柯‧費里尼共同執導的《賣藝春秋》(VARIETY LIGHTS)讓費里尼新寫實編劇的身份轉成作品介於虛實的自傳式導演,寫影評出身的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善於揉稔外在紀實和內心探索,筆觸始終瀰漫一股和新寫實主義風格迥異的疏離氣氛。


“這部片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評論提供了一個獨特且有趣的觀點,薩瓦提尼在1954年的時候跟我提到他在此片所做出的嘗試,並將《城市愛情故事》認定是截至目前為止最貼近他心目中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理想面貌的影片。”
— 巴贊




[+/-] Read More...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ATOM011 第36個故事。蕭雅全



2010/蕭雅全/82 mins/Color
(2010.08.17正式發行)





還記得你曾有過的夢想嗎?
你願意用什麼,來交換你的夢想呢?



第12屆台北電影獎 最佳音樂及觀眾票選獎



關於影片
朵兒開了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她希望這家咖啡館優雅、簡單、充滿濃濃的咖啡香,就像她自己一樣。但是個性大剌剌的妹妹薔兒,卻任性地在咖啡館裡玩起了「以物易物」的遊戲。大量的老舊雜物就這樣堆積在原本應該令人覺得放鬆的小小空間裡,等著被評估、交換。無法預知終點的交換遊戲,換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嗎?換得到朵兒的夢想、薔兒的愛情嗎?換得到引人入勝的回憶故事或是閃閃發光的未來夢想嗎?不管你想要什麼,朵兒咖啡館都有,只換不賣。你…想換什麼呢?

關於導演
蕭雅全,1967年生,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1988年開始拍攝短片,1994年開始拍攝廣告影片。2000年完成首部電影長片「命帶追逐」,此片曾入選54屆坎城影展導演雙週,並獲19屆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處女作,42屆希臘鐵薩隆尼齊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藝術成就獎,20屆溫哥華國際影展龍虎獎最佳影片,第2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影片及最佳新導演獎及15屆日本福岡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其作品場面調度細膩,並常伴有富饒意味的文字旁白,令人莞爾,是一位兼具文學性與敏銳觀察力的影像創作者。

預告

[+/-] Read More...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愛是最重要的事》(That Most Important Thing: Love)--她的一生/文:艾麗絲謝

來得及. 今年是羅美雪妮黛 (Romy Schneider) 七十歲冥壽.


偶然重看《義薄雲天》(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尾聲片段, 男主角重遇舊愛. 女主角的老相不是沒有說服力. 鬆馳的臉孔, 令我想起雪妮黛. 如果她能活多幾年, 會是何模樣? 以雪妮黛當年的牌面, 如果壓軸客串一場, 相信會轟動不少 (但她也是少數沒有過檔美國的歐洲女星) .

雪妮黛是很多名導的心頭好: Otto Preminger《The Cardinal》, 奧遜威爾斯《審判》(The Trial) , 維斯康堤《諸神的黃昏》(Ludwig). 據聞《男歡女愛》(Une Homme et une femme) 的導演 Claude Lelouch, 曾打算找雪妮黛演Anouk Aimee的角色, 但最終談不攏. 艾慕杜華《論盡我阿媽》(All about my mother) 明正言順紀念她. 法斯賓達曾希望她能演出《婚事》(一說《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erg) , 結果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法斯賓達叫雪妮黛是盲牛, 雪妮黛也直言此生此世永不跟禽獸共事.


雪妮黛談不上美. 至少, 我相信大部份人從外表上, 都覺得雪妮黛不過是個俗艷的歐洲女明星. 誠然, 雪妮黛終其一生都在摧殘自己: 一日三包萬寶路, 後期長期買醉, 直到死. 但法國影壇認定她是首席女星, 受歡迎程度僅次嘉莉絲姬莉 (Grace Kelly) 之後. 為何法國影壇如此重視雪妮黛? 七十年代法國女性面面觀, 統統由雪妮黛當代言人. (Isabelle Huppert和Isabelle Adjani, 當時都是剛剛出道而已)

最能代表雪妮黛的演出, 應是《L'important c'est d'aimer》(1974), 怪導Andrzej Żuławski (Sophie Marceau前夫) 執導的愛情電影. 雪妮黛憑此片拿下第一屆Cesar Award, 也是她平生最愛的作品. 「愛是重要的事」 , 恰如雪妮黛在電影追逐愛的母題. 影片開首三分鐘, 便將演員的生涯精煉呈現, 足叫雪妮黛名留影史. 試問誰能夠演好這場戲呢?

雪妮黛在片中是個倒霉演員, 正在拍攝一齣低俗色情片: 濃妝艷抹的她要騎在一堆血肉上說「我愛你」, 然後埋身肉搏. 雪妮黛受不了劇情荒唐, 也講不出三個字. 女導演在她耳邊怒吼: 「不要對我說你演不來, 你當什麼見鬼的演員?」 然後出現最煽情的一幕: 男主角拿著攝影機, 要偷拍現場拍攝過程, 被雪妮黛一眼看穿. 她遲疑一回, 絕望地哀求: 「求求你....不要拍照, 我只是為了生活, 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不要拍照....」, 女演員捍衛僅有的一點尊嚴, 叫人心碎. 甚至有人說她是女版Marlon Brando─頹廢至極致的《巴黎最後探戈》.

縱然演藝生涯精彩萬分, 背後卻添上許多淒滄. 童年時受影星父母冷待, 立志闖出名堂. 「除了演戲, 我一無所有」, 亦自言「不能過著沒有角色的日子」. 嗜戲如命的她, 不自覺一手造就自己的悲劇. 少年時憑《Sissi》系列紅遍歐陸, 一生演過Sissi 四次. 雪妮黛如此形容自己: 「當我愈想哭的時候, Sissi就笑得愈燦爛」.《諸神的黃昏》中, 雪妮黛不再是《Sissi》的甜姐兒, 高貴至上的她, 卻毫不同情衣櫃表弟Ludwig. 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公主氣度.

生於奧地利的雪妮黛原籍德國, 德國卻容不下她反叛的個性:「我做的事, 在德國受到指責, 真是令人作嘔. 」雪妮黛視Sissi的成功為「黏著我的燕麥糊」, 下定決心跟德國說再見. 投奔法國, 跟Chanel的衣服和阿倫狄龍談情 (法德兩國為世仇, 難怪德國同胞恨透) . 差一點成為狄龍太太, 幸好沒有. 即使有, 也不會長久 (訂婚期間, 阿倫狄龍與Velvet Underground的Nico另有一段情) . 雪妮黛與阿倫狄龍相愛但無緣, 各自結婚又離婚, 始終沒有走在一起.「沒有什麼比愛死去更冷」, 原來這句話不是法斯賓達首先提出的.

雪妮黛的婚姻生活也是一殼眼淚. 第一任丈夫離婚後自殺, 第二任丈夫是小她十年的秘書, 看中的只是女方的財富. 她最愛的男人是相依為命的寶貝兒子, 亦遇上意外身亡 (阿倫狄龍安排雪妮黛與兒子合葬, 也只有他從沒有利用過雪妮黛的名氣或財富). 種種打擊令雪妮黛未老先衰, 才四十三, 已比別人更快走完一生的路.

但雪妮黛最光輝的日子也在法國. 法國讓她大展拳腳, 近年巴黎舉辦女性為題材的影展, 套套都由雪妮黛擔綱, 索性成為演員回顧展. 以她命名的紀念郵票、優秀女演員獎項, 足以證明法國以她為傲.

雪妮黛與Michel Piccoli



依我看, 雪妮黛遇到最好的一個男人是蘇堤 (Claude Sautet). 蘇堤的卡麥拉本來對著男人, 遇上雪妮黛後, 便改行陰柔路線. 及後作品對女性微妙的筆觸, 多多少少也留下雪妮黛的影子. 《Les Chose de la vie》中, 她本是男主角(Michel Piccoli) 的Take Two, 卻因男人大丈夫不夠果斷而造成悲劇.《Cesar et Rosalie》 的一中一青出盡法寶, 使她煩厭得拂袖而去. 丟盡顏臉的兩人居然做了一對好兄弟, 共晉早餐等候女神回歸.《Un Histoire Simple》更像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Sissi, 淡然面對離離合合的男女關係. 在蘇堤的電影裡, 雪妮黛舉手投足自然不過, 撇下昔日貴氣嗆人的味道.

美國和法國的電影製造單位已計劃拍攝雪妮黛生平的電影和電視片, 連女角人選也初步擬定. 但我認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飾演她. 連雪妮黛的女兒Sarah, 也謝絕飾演母親或重演Sissi. 電影公司搬上銀幕是為了懷緬, 還是只是綽頭? 就算找到比雪妮黛更像真的演員, 魚目又豈能混珠. 正如她所講: 你們以為我在笑, 其實我更想哭.

(原文撰寫於2008-12-09,2010-07-23修改)
原子映象感謝艾麗絲謝本人同意授權轉錄

[+/-] Read More...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AN027 告訴他我愛他。克勞德米勒




1977/克勞德米勒/102 mins/Color
 (2010. 08. 02 正式發行)



當童年的初戀變成執迷的狂戀……




1977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場景設計、最佳音效等六項提名






關於影片
改編自美國著名犯罪心理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絲(Patricia Highsmith)的同名之作,由法國金獎影帝傑哈德巴狄飾演的大衛是個事業順遂的會計師,他深深迷戀著兒時的玩伴,完全不顧對方已有了自己的家庭,也無視旁人的善意與愛意,一意孤行的愛戀最終導向不可避免的悲劇。海史密絲的小說多半細細描寫犯罪的行徑,深入犯罪者的心裡,讓觀者感同身受。其英國作家密友Graham Greene這樣形容海史密絲的作品 :「讓人愛不釋手的不停重讀。海史密絲創造了一個充滿原創性的世界,這是一個封閉、非理性、令人窒息的世界,我們只能抱持著一種充滿驚恐的愉悅感來試圖滲透。」除本片之外,大導演希區考克的經典之作《火車怪客》也是翻拍自她的作品,其他著名翻拍尚有文溫德斯的《美國朋友》、夏布洛的《意亂情迷》和安東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

關於導演
克勞德米勒於1942年出生在巴黎,1965曾在法國詩意寫實導演馬賽勒.卡內(Marcel Carné)執導《曼哈頓的三個房間》時擔任其助手,和許多著名法國電影大師如布烈松、高達、賈克德米等人都有接觸,楚浮更是他的良師兼益友,兩人從1968到1975間保有密切的事業合作關係。克勞德米勒也在楚浮逝世之後接手了當時正在前置的《小女賊》,該片在四年後由當時年僅17歲的夏綠蒂甘斯柏(Charlotte Gainsbourg)擔綱演出,完成了這部「女生版」的《四百擊》。多次受法國凱薩獎提名,98年《雪地裡的魅影》更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米勒以電影迷自居,不斷的對法國電影的演進和改革發出關注。他曾以DV拍攝電影,也嘗試拍攝過紀錄片,在劇情片的取材上更是十分多樣,可說是一位不停自我試鍊的導演。近年則是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導演帕斯卡爾•費蘭(Pascale Ferran)共同組成電影團體Club des 13,志於為藝術導演尋求資金管道,以商業大片的手筆來製作藝術電影。

片花

[+/-] Read More...

AN026 愛是最重要的事。安德列左拉斯基




1974/安德列左拉斯基/107 mins/Color
(2010. 08. 02 正式發行)



不論戲裡戲外,「我愛你」都是如此難以開口……


1976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女主角(剪接和美術入圍)








關於影片
年輕攝影師愛上成人片女演員,甘願付出一切讓她脫離被色情工業操弄的生活,不料自己卻陷入更為病態的產業軸心。另一方面,女演員雖然心動,卻無法離開同樣對她有恩的丈夫,在搖晃的鏡頭與焦躁的配樂之下,這段糾結的情感顯得更加激烈、狂亂。《愛是最重要的事》改編自英國作家Christopher Frank作品《美國夜》(La nuit américaine),為導演安德列左拉斯基離開波蘭的第一部力作,攝影由Ricardo Aronovich掌鏡,音樂則是由譜寫過楚浮《夏日之戀》和高達《輕蔑》的電影配樂家Georges Delerue所操刀,讓荷索又愛又恨的演員愛將克勞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更是在片中盡情發揮,演出一位和自己私下個性相距不遠的舞台劇演員,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愛是最重要的事》在當年法國不論是影展上或是觀眾口碑上皆大獲成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迷樣女性之一的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在本片突破以往鄰家女孩形象的演出也為她拿下法國凱薩獎的最佳女主角。

關於導演
安德列左拉斯基除了是一位電影導演,也是編劇家和作家。出生於1940年的波蘭,安德列在六○年代期間曾跟隨波蘭電影大師華伊達(Andrzei Wajda)身邊做為助手,1971年完成第一部長片《夜的第三章》獲得國際影評的喝采,次年所執導的《惡魔》由於極端的暴力與過度的寫實,受到波蘭當局禁演,安德列隨即決定前往法國繼續導演創作之路,並以自身獨特的影片調性不斷重新發掘女星的潛力,除了本片的羅美雪妮黛和《著魔》中的伊莎貝拉艾珍妮之外,1985年自由改編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鉅作《白癡》的《狂亂的愛》更是讓蘇菲瑪索擺脫青春玉女的形象,同時也開啟了兩人長期的合作與戀愛關係。

片花

[+/-] Read More...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ATOM010 空氣人形。是枝裕和


2009/是枝裕和/106 mins/Color
(2010. 07. 05 正式發行)


我是一個充氣娃娃。人類性需求的替代品。
這一天,我有了一顆心…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橫山家之味】導演 是枝裕和
2009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參展作品


DVD獨家收錄40分鐘 導演訪談

線上購買

關於影片
我的體內充滿了你的氣息,我感受到未有過的幸福感…。東京巷弄裡的老舊公寓,充氣娃娃和中年男子秀雄共同生活著。這一個雨後的早晨,充氣娃娃突然有了一顆心。像是新生的嬰孩,她並不理解身邊所發生的種種事情,但她看到了在這個公寓外,有一個世界正呼喚著她。午後閃閃的光影中,她在錄影帶店遇見了年輕的店員純一,並愛上了他,一切是那樣的完美,直到充氣娃娃意外的劃破手腕,在純一面前洩了氣…。日本名導是枝裕和耗時九年,再度靜謐而敏銳的打造出層次細膩的詩意城市寓言童話,一探人心底層最需要溫柔以對的生命本質。

關於導演
是枝裕和,1962年生於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拍攝紀錄片。1995年執導宮本輝同名小說改編的《幻之光》獲得威尼斯影展新導演及最佳攝影獎,2004年又以《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榮獲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是枝裕和擅長以靜謐而細膩的手法,探觸生命中最需要溫柔以對的本質性的問題,《空氣人形》是繼《橫山家之味》之後,集結亞洲傑出團隊,在攝影師李屏賓捕捉下獨特細膩的氛圍,種田陽平夢幻清麗的美術,創造出這部美得讓人心痛的童話,探究著人類存在的脆弱難解,愛與痛楚、幻想與現實。

[+/-] Read More...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ATOM003黑眼圈。蔡明亮

2006/蔡明亮/Color/118 mins



電影開拍前,我遇到一名年輕的相命師,他認出我是一位導演,但並不知道我要拍什麼,他竟然告訴我,在你的新片裡,將會有一片黑色的水,那是一個很深很深的記憶,當你找到它的時候,你的電影就完成了。

★榮獲2007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關於影片
流浪漢小康在吉隆坡街頭閒逛,被幾名騙子洗劫,他們發現他身無分文,沒有身分證,甚至言語不通,便將他痛毆一頓。重傷的小康被一群外勞救起,帶回宿舍療養,其中一名叫拉旺的,他在街上撿到一張舊床褥,他讓小康睡進他的蚊帳,在這張撿來的床褥上細心地照顧著這個受傷的身體。不知為何,拉旺心中升起了一種難得的安定及幸福感,是因為他終於擁有了一張床褥嗎?雖然這麼破舊。還是因為從此有人睡在他的身邊?雖然那麼陌生。

茶室的女傭琪琪也在照顧著另外一個身體;長期躺在病床上老闆娘的植物人兒子。琪琪多麼希望趕快脫離這樣的生活。當她在街上遇到了小康,她身體的野性和慾望被他挑撥,她多麼渴望跟他在一起,這才開始發現自己沒有太多的行動自由,而且也找不到一個可以睡在一起的地方。

身體逐漸復原的小康,周旋在拉旺和琪琪之間,像一隻纏人、討喜、又不被約束的野貓,更像一隻隨時會飛走的美麗皇蛾。風韻猶存的老闆娘也在垂涎他年輕的身體,她發現小康的長相,竟然跟她的植物人兒子,越來越像…

同時,突如其來的煙霾開始侵襲這個溼熱、充滿汗臭、流竄著各種膚色人種的城市,而這些情慾男女和一張破舊的床褥,在濃烈的煙霧裡糾纏、迷失,同時相濡以沫…

導演的話
這是我第一次回到我的家鄉馬來西亞拍攝電影,我們在吉隆坡的市區裡很有歷史性的半山芭監獄(Pudu Jail)旁找到一個很特別的場景,那是一座巨大的廢棄工地大樓。

90年代初,大馬因應經濟發展政策,輸入大量外勞興建各種大樓,其中包括了當時標榜世界最高的雙峰塔,90年代末,又因亞洲經濟風暴,導致許多建設無法完工,而那些來自其他貧窮國家的外勞,一瞬間進退維谷,大部分變成了藏匿、流竄、沒有身分的非法苦力。而這棟在半山芭監獄旁邊廢棄的龐然大物,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

我們走進去,赫然發現整座水泥工程的內部氣勢雄偉得像一座後現代的歌劇院,斑駁的水泥中庭赫然出現一面黑色的湖水,深不可測(應該是經年累月的雨水,或水災未排去的積水)。我的腦海裡閃過莫札特的《魔笛》,那些追逐著愛情的英雄公主,或興風作浪的神仙妖魔,將可在此時此地,找到他們的新舞台,一座真正的水泥森林….

對著那面巨大的黑水,我同時又想起中國詩人北島的詩:

走吧
我們沒有失去記憶
我們去尋找生命的湖

電影開拍前,我遇到一名年輕的相命師,他認出我是一位導演,但並不知道我要拍什麼,他竟然告訴我,在你的新片裡,將會有一片黑色的水,那是一個很深很深的記憶,當你找到它的時候,你的電影就完成了。

[+/-] Read More...

ATOM002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坂部康二


2007/坂部康二/Color/93mins




我們可以單純地將奈良美智的作品視為漫畫或是值得收藏的特殊品牌,然而也可以透過他丟出的問題,探索面對最原始、最真實的自我…








關於影片

國際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家奈良美智,以獨特的手繪畫風創造出「邪惡大眼妹」,近年來更和日本暢銷作家吉本芭娜娜合作插畫小說,廣受日本及台灣觀眾的喜愛。
為何「大眼妹」天真爛漫的外表下卻用世故眼光睥睨世界?本片透過導演坂部康二的鏡頭,和青春偶像宮崎葵細膩嗓音的詮釋,帶領觀眾揭開大眼妹的神秘面紗,更直擊奈良美智從未公開的私密創作過程,深刻體驗「大眼妹」在觀眾間產生的無限魅力和感動。

電影也詳實紀錄了和奈良美智一同工作的日本設計團隊graf,從發想、設計到製作,巡迴全球創造出無數個充滿夢想的小屋。四處取材的奔波、搬運器材的汗水和熬夜工作的疲累,不僅成就了奈良美智的創作巔峰,更讓所有觀眾看見心中難得的溫暖。

關於奈良美智

1959年12月5日早晨,一顆小星星降落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

奈良美智從小就不愛說話,有「空想癖」的他,每天上課都沉浸在自己的小小幻想中,最愛用畫筆和世界溝通,青春期則在反戰、搖滾樂的叛逆心情中度過。大學時曾二度當起背包客,前往歐洲旅行,深深被其自由學習環境所感動,畢業後毅然決定出國深造。

即使作品廣為紐約MOMA 當代美術館、洛杉磯現代美術館等地收藏,特製商品紅遍半片天,奈良依舊不改害羞而單純樸實的個性,獨自住在東京市郊的小屋,喜愛喝新發售的飲料,用蓮蓬頭的水洗衣服。房間裡塞滿了畫迷們的來信,是因為「它們比日用品更重要」。習慣獨自創作的他,在凌亂如倉庫的工作室中,只要把搖滾樂調到最大聲,便自得其樂地埋首在畫室中創作出一幅幅感動人心的作品。

「人何以為人」?奈良美智不斷向世界提出這個永恆的質疑。筆下的大眼妹時而手拿小刀,時而頭上綁著繃帶或插了根冒著血的釘子,一個個就像是熱血的青年革命份子,在清楚洞察這個世界之後,隨時準備以瘦小身軀揭開所有虛偽、壓抑、和充滿陰謀的假面具。我們可以單純地將奈良美智的作品視為漫畫或是值得收藏的特殊品牌,然而也可以透過他丟出的問題,探索面對最原始、最真實的自我,這便是奈良筆下女孩們最深得人心的原因了。

[+/-] Read More...